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售前请咨询企业微信客服(不管是否购买,均可获得优质服务)




<------售后问题一般联系QQ客服(方便远程、传送文件等)

网店“1元秒杀”利益背后猫腻儿多

已有 582688 次阅读  2010-04-02 16:42   标签1元秒杀  猫腻  利益 

“秒杀”是指网店卖家推出限量的热门商品,规定在某日的几点钟开始销售,届时会有大批网民在很短时间内守候在电脑前等待抢购,造成每秒都有多次成交、差一秒就买不到的火爆现象,这种现象被网民们形象地称之为“秒杀”。

■案例

2009年9月25日至30日,联想、飞利浦、惠普等名牌产品在淘宝商城共同推出“1元秒杀”活动。每天20时上架20件不同的商品,包括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全部以1元价格销售。其中最贵的飞利浦液晶电视机价格3599元,最便宜的联想上网本也要2899元。这场廉价的互联网抢购,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参与,共有18亿人次参加,平均每天参加“秒杀”活动的人数达到3亿。

然而,细心的网民发现,有一位买家在同一时间“秒杀”到了3件商品。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因为卖家商品20时整上架后,买家刷新出购买页面,要点击相关按钮进行确认购买,然后还要填写验证码,淘宝网服务器还要受理买家表单进行确认,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整个过程办下来,要数分钟左右。

■内幕

“秒杀器”作弊没商量

原来,有人在使用一款叫“秒杀器”的软件进行作弊“秒杀”。这款软件在提交抢拍数据时,会自动判读提交数据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可以瞬间再次自动提交,无需人工介入,其速度以毫秒为单位计算,人工提交的速度远不及其千分之一。

除了有买家使用这种“秒杀器”作弊之外,还有卖家在自卖自买,恶意炒作。前不久,淘宝网管理部门宣布删除了144个卖家挂在网上销售的“秒杀器”软件,犯规的卖家不得再申请搞“秒杀”活动。但有网络工程师称,使用“秒杀器”从数据提交到完成提交也就几秒钟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对数据的自我校验,因此很难判断是否使用了“秒杀器”以及谁在使用“秒杀器”,所以,阻止“秒杀器”使用还有技术上的困难性。

“秒杀”卖家赚取的是广告效应

“秒杀”的商品可谓超低价,数千元的商品一元“秒杀”,等于白送给了消费者,所以,有许多网民质疑这是网站与卖家合伙搞的虚假炒作,这样的赔本生意谁会去做?实际上,从营销策略上讲,这种赔本买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亏处有补,商家赔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却赚取了一定的广告效应。

现代强大的媒体推手造就了一个“眼球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就可以获取经济收益。注意力显然已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作为个体资源,注意力是有限的,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它又是非常丰富的,并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引发的经济效益却具有几何倍增的作用。一次“秒杀”活动居然可以吸引18亿人次参加,其背后的广告效应可想而知。

“秒杀”的商品虽然比较贵,但都是限量的。这种“创意”在生活实践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商场打折销售而引起民众的抢购。物以稀为贵,紧俏的东西总是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限量版”正是利用了顾客的这种心理。在现代市场营销学中,这被称作“饥渴营销”,让消费者先如“饥”似“渴”起来,通过“秒杀”手段为产品营造出一种“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并且,网络平台可以把参与抢购的对象无限扩大,如果现实生活中某个商场搞限量打折活动,吸引来的毕竟只是商场周边的消费者,而网上这种限量打折活动,可以吸引全国的消费者参与。

网络的虚拟性无法建立起现实生活中的“排队规则”。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会衡量限量商品的数量与排在前面队伍的人数来确定是否放弃排队抢购,而在网络中,谁也无法看到“前面”队伍人数多少及自己身处的位置,所以,提交购买信息的速度与次数成了唯一获得成功机会的参数。人的反应速度无法与高科技的精确到毫秒的“秒杀器”抗衡,用“秒杀器”作弊成了人与机器的搏杀,对一般买家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卖家来说,赔本的买卖不能赚取预期的更多的消费者的关注,甚至还会引来消费者的质疑与抵制心理,也是不公平的。

■法官点评

网购秩序待规范

目前,对于网络销售的游戏规则,是通过网络提供商来维护的。网络提供商主要通过软件与专人监控“秒杀”过程,来防止“秒杀”作弊,包括买主的注册时间和选择商品件数等,一旦买家行为异常,在警告无效后网站管理人员会封掉其ID,该买家将作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而无法继续参与活动。前不久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淘宝网时,淘宝网有关发言人称淘宝网有非常完备的作弊防控手段,利用“秒杀器”作弊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上记者又采访了几家“秒杀器”的代理商,他们称升级版的“秒杀器”完全可以通过淘宝网的技术防线。网络技术人员也对淘宝网这么绝对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而人为的力量监控等于让几个人去管理3亿人的消费者大军,防止有人“插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通过网站内部监控来防止“秒杀”作弊显然力不从心。防止消费者作弊“秒杀”,应当建立起真实身份认证系统和信用系统,对于信用系统的建立并不是一件难事,完全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来实现,淘宝网目前也已经就买家与卖家的信用进行了等级评定。难就难在身份认证系统的建立上,可行的办法是把用户认证系统与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联网,使网上交易能够实现“实名制”。

卖家用“秒杀器”自卖自买是一种比较可恶的行为。生活中这种自卖自买的行为也是比较多见的,比如股市上“庄家”自卖自买炒高股价、楼市上开发商自卖自买哄抬楼价,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交易秩序。网络上的“自卖自买”现象在网络购物这一新生事物出现伊始就已经出现,一些卖家事先注册很多新用户,或者联系好一帮朋友,到时间后就一窝蜂上去抢购,造成生意很好的假象,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而此前出现的“网络竞拍”方式中,也有卖家因为拍的价位不理想,自己注册“买家”拍回拍卖物。这些行为实际上构成了欺诈买卖。

“秒杀器”严重侵害了买家与卖家的合法权益,扰乱了互联网购物的正常秩序,破坏了网络购物的良性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制作并出售“秒杀器”的行为,已经具备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应当为刑法所调整。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只有用法律斩断制作、出售“秒杀器”的幕后黑手,才能从源头上治理“秒杀”中的作弊行为,净化网络购物市场。

这些网购陷阱,你知道吗?

陷阱一:

冒充“淘宝”、“易趣”、“腾讯”等正规知名购物网站,以假乱真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

2009年4月,重庆潼南农民张某在淘宝网上发布售卖笔记本电脑的信息,以低价吸引李小姐在网上购买。价格谈好后,他向李小姐发送了一个山寨淘宝网网店的网址链接,这个假淘宝网“tacbao”与真淘宝网“taobao”,仅一个英文字母差别,页面风格完全一致。当李小姐点击假页面按提示一步步操作后,网上银行就将购物款直接转账到张某后台控制的账户上。李小姐被骗3150元。

检察官提醒:

网上购物需练就“火眼金睛”,认清网址。任何一个购物网站的域名都是唯一的,中间任何一个字母只要有改变,都是山寨版。如果一种商品标价太过低廉,就要谨慎购买,低价“馅饼”可能就是陷阱。很多受害者都是因为价格低才上当的。网上购物时,消费者应该只接受货到付款或安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如果网站拒绝采用以上支付方式,建议消费者不要通过该网站购物。

陷阱二:

诱骗个人信息猜密码

典型案例:

2009年2月至4月,胡某在淘宝网注册账户发布出售数码相机的虚假信息,以低价为饵诱使买家通过淘宝旺旺和QQ联系。在联系过程中,胡某要求买家提供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邮箱地址等个人详细资料。

由于网民设置的账户密码一般都是根据这些信息设置,胡某在获知信息后就轻易猜测出买家账户密码或买家邮箱密码,并通过邮箱拿到淘宝账户密码,再盗用买家淘宝账户将账户内的钱购物或转走。

检察官提醒:

一些不法分子在正规网站交易中要求买家提供个人详细资料,根据买家的个人资料猜测出账户密码实施盗窃。

因此,网民在网上购物时不要轻易向卖家泄露个人详细资料,在设置账户密码时尽量不要简单地使用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

陷阱三:

“网络钓鱼”,盗取账户和密码

典型案例:

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程序”“钓”到消费者的账户名和密码后实施盗窃。

2009年2月,张某在淘宝网上发布售卖笔记本电脑的信息,为了吸引顾客,售价比同类产品低得多。张某发送假链接地址让消费者操作,假网站的“钓鱼程序”会自动记录下对方输入的账号和密码。有了消费者的账号和密码,张某便将账号里的资金转到自己的账户上。

检察官提醒:

不要随意打开聊天工具中发送过来的陌生网址,不要打开陌生邮件和邮件中的附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一旦遇到需要输入账号、密码的环节,交易前一定要仔细核实网址是否准确无误,再进行填写。

分享 举报


亚马逊中国开店软件服务-大淘营 拍拍开放平台-大淘营 淘宝卖家服务-大淘营 360安全认证-大淘营 瑞星安全认证-大淘营